制造业务
来源:制造业务 | 发布时间:2025-03-11 00:19:43 | 点击率: 16次
国务院、于2010年11月联合下发《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》后,中国通用航空产业迎来热潮,尽管低空改革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完成质的突破,但是正像20年前人们不敢想象今天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一样,许多人相信中国即将迎来通用飞机市场大幅度增长的时代。
2011年4月,中航国际成功收购了美国大陆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(以下简称大陆发动机),这是中国航空企业首次并购国外航空发动机企业,可能对未来中国和世界通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。
中国现有通用飞机仅907架,固定翼活塞飞机占60%,大多数都用在私人飞行和培训。根据预测,2020年中国通用飞机机队将达到10000架,其中活塞式飞机占比60%,而未来10年全球活塞飞机需求也将达到22436架。
中航国际和大陆发动机将利用品牌叠加和协同效用加快中国市场、亚太以及南美市场的开发。
在新兴市场,航空汽油是稀有资源,炼化成本高、市场需求小。相比之下,航空煤油更容易获取,而且在性能上也比航空汽油有更高的优势,污染小、油耗低。航空煤油将综合成本更低,是未来的发展趋势。
目前大陆发动机的第一款柴油活塞发动机(以下简称柴油机)TD300已经研制成功,于2012年6月取证,为新兴市场的开发提供支撑。中航国际副总经理兼大陆发动机公司董事长余义敏表示,凭借在柴油机领域形成的优势,到2020年大陆发动机的市场占有率有望从目前的44%上升到70%。
大陆发动机公司具备拥有104年的历史,已生产活塞发动机86年,年销售额1.35亿美元,是FAA认证的航空活塞发动机和零备件专业化公司。其拥有157个经FAA认证的发动机型号,涵盖100~350马力,年生产能力2600~4000台。公司占有全球活塞发动机OEM市场占有率达44%,目前仍有8万台发动机在役。在新产品研制方面,企业具有柴油发动机、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管理系统、无铅燃料技术和100马力的轻型发动机。大陆发动机是一个具备研发、制造、认证、市场营销、证后管理、风险控制管理等功能的企业。由于航空活塞发动机行业进入门槛较高,大陆发动机在未来通用发动机市场还将占有重要地位。
目前通用飞机用活塞发动机在中国仍基本是空白,国内通用飞机使用的活塞发动机基本都是购买的国外发动机。通过收购大陆发动机,中国航空发动机产品体系得以健全,中国航空工业活塞发动机的技术不足得到弥补,活塞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,为国内通航市场全面发展做好准备。
在国际航空产业全价值链环节中,设计、营销、售后服务一直是中航工业的短板。通过并购国外知名的航空活塞发动机制造企业,中国航空制造也可以立即进入活塞发动机主流制造商行列,全面学习海外航空制造企业先进的研发、认证、生产、营销、售后、风险防范等运作管理经验,培育海外业务基地,培养符合跨国公司需要的人才。
未来,根据国际航空市场和国内低空市场的发展状况,结合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,按照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路,通过对大陆发动机的并购以及国内外资源整合,中航国际与大陆发动机将发挥战略互补和协同作用。大陆发动机将作为活塞发动机的国际化发展平台,利用其现有的高质量和稳定的战略客户群、长期和规模化的销售合同与市场、国际化的研发和市场营销体系、管理和技术团队,开辟活塞发动机的国际化业务,为国产活塞发动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。
历史上大陆发动机的盈利能力较强,近年业绩虽受世界金融危机和美国经济衰退影响,但经营稳定。分析机构觉得,考虑亚太市场的兴起和国内通航市场的开放,收购后大陆发动机公司的盈利能力会稳中有升,结果也证实了这种预期。
国际并购中失败的案例很多,而目前看来此次并购是成功的。据余义敏介绍,双方的企业文化在收购之后融合得很好,董事会和经营团队彼此认同,原有经营团队没有作任何调整。中航国际非常认同大陆发动机的专业能力、敬业精神,以及百年老店的管理经验。大陆也很欣赏中国悠久的民间传统文化,以及中航国际对他们的信任。
受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,新飞机的市场需求不断下降,老飞机的维护保养市场冷清,过去一年里,大陆发动机在增收方面很难有所改善,在这种情况下,公司仍然顺利完成了董事会下达的经营指标,问题大多得益于公司在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上做出的努力,这也是对公司传统的一次成功挑战。
中航国际收购大陆发动机之后,大陆发动机在研发新产品方面得到了中航国际进一步的支持,相关工作步入正轨,企业面貌焕然一新,从管理层到员工都看到了未来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