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业务
来源:互联网业务 | 发布时间:2025-07-04 20:03:37 | 点击率: 16次
近期,两款新型飞机高清图片的公开,标志着中国在国产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上全面走向独立自主,摆脱了俄制发动机30多年的依赖。一是网络上首次出现了运20B“鲲鹏”运输机的高清图片,从图片来看,这架运20B“鲲鹏”运输机已换装国产涡扇20发动机,机身也采用了空军的正式涂装,过去在互联上出现的运20B要么是一些模糊的图片,要么是黄皮机的状态。此次出现高清图片,意味着运20B“鲲鹏”运输机已正式进入空军服役,并进入批量生产阶段。
涡扇20的装备,更意味着运20运输机的彻底完成了国产化,早期从俄罗斯引进的D-30KP-2发动机被替代,至此中国的运20运输机不再受制于人,全面走向了独立自主。
与D-30KP-2发动机相比,涡扇20显得更粗壮,属于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范畴,而D-30KP-2发动机则略显细长,属于中低涵道比涡扇发动机。从推力上来看,涡扇20预计在15吨以上,D-30KP-2发动机则为13.2吨。
涡扇20的装备,将让运20能够全面发挥220吨最大起飞重量,66吨最大载重的设计指标,这是在装备D-30KP-2发动机的情况下所无法达到的,早期装备该发动机的伊尔76最大起飞重量仅有约190吨,最大运载能力48吨,即使运20采用更先进的设计理念,在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也无法达到设计指标。
同时,涡扇20的装备,也让我国对运20的使用有了更多自主权,一是出口不再受限,可以实现自由出口,不再不需要俄罗斯的同意;二是改进用途不再受限,如改装成预警机以及其他特种作战飞机等,目前在试飞的空警3000新一代战略预警机采用的就是运20B作为平台;三是将助力中国更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发展,为更多推力发动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。所以,它的装备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是解决有无的问题,更是中国航空工业走向强的重要标志。
第二款是歼15T舰载机,在过去一个月时间里,中国海军辽宁舰和山东舰两个航母战斗群同时出动,前往西太平洋开展远海训练工作。此次训练有两大看点,一是规模大,覆盖范围大,时间长,两个航母群遥相呼应。除了两艘航母本身,还出动了055型驱逐舰、052D型驱逐舰、054A型护卫舰和901型综合补给舰。二是舰载机采用了混编的模式,同时搭载有歼15、歼15T和歼15D等多款舰载机,歼15T和歼15D的搭载数量过半,这两款舰载机均为弹射版本,为满足福建舰的弹射需求而设计。
与早期的歼15相比,歼15T除了强化起落架,满足弹射需求以外,航电系统、雷达系统和动力系统全部实现了升级。特别是动力系统,歼15T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制的涡扇10B发动机,而早期的歼15版本采用了还是俄罗斯AL31F3涡扇发动机。歼15T也是中国最后一款换装国产动力的战机,其歼16、歼10C、歼20等机型早已全面换装涡扇10B/C。歼15T动力系统的换装,也标志着我国在主力战机动力系统上全面实现了独立自主,对俄制AL31F系列发动机的依赖正式成为历史。
所以,涡扇20和涡扇10B/C的全面换装,让我国彻底摆脱了对俄罗斯的依赖,俄罗斯的发动机在中国成为了历史。但不否认的是,俄制发动机的引进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,如果不是俄制发动机的到来,中国的航空工业现代化进程将会推后许多。
特别是AL31F系列发动机的引进对中国空军来说影响深远,它的引进也让中国空军在现代化的发展上进步了30年,可以说如果没有它的到来,中国在战机的发展上就不会有这么顺利。航空发动机被誉为是“航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”,它有什么样的性能,什么样的推力,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够发展什么样的战机。与战机的设计和研制相比,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周期更长,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沉淀。
就像歼10战机的研制,我国一开始为其配套的是国产涡扇10发动机(大概在1986年立项),并与歼10项目同步推进,但进入到90年代涡扇10的项目进度已远落后战机本身,且在测试中出现推力不足,可靠性不高的问题。如果继续使用涡扇10作为动力,将无法保障歼10项目的整体推进速度,面临机体设计好,无发动机可用的局面,而且歼10是一款单发设计的战机,使用不成熟的涡扇10风险很大。而此时恰逢中苏关系改善,引进尖端装备成为了可能。
在苏联解体前夕,中国还与苏联签署了采购首批24架(其中20架单座SK、4架双座UBK),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第一继承国,继续履行相关协议,并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,中国也借助这一时期,决定从俄罗斯引进为苏27等战机配套的AL31发动机,装备在歼10上作过渡使用。歼10的研制也采用了两步走的方案,先是采用AL31发动机,待涡扇10技术成熟后,再换成国产发动机。
1992年中国与俄罗斯就发动机研制改进达成协议,为满足歼10的装备需求,在AL31F的基础上稍作改进,并命名为AL31FN。同时,歼10后机身也进行了重新设计,首笔发动机订单1996年签订1997年开始交付,确保了歼10战机能够在1998年3月23日顺利完成首飞。然而,涡扇10的研制进度远比预想的困难,1997年由于对涡扇10的测试性能不满意,以此为基础研制强化动力的涡扇10A,进入到本世纪以后,开展高空台试验,装备在歼11上进行测试,但整体效果并不满意,多次出现发动机停车,发动机叶片断裂等问题。
直到2010年搭载涡扇10A的歼11BS定型小批量服役,涡扇10A的技术问题大致解决,但生产工艺仍有问题,西方预测其翻修循环为30小时,远低于AL31的400小时,作战时后勤维护较为繁重。2011年起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厂对涡扇10A进行品质改善计划,以提升涡扇10A的推力和使用寿命,推出涡扇10B型,并开展相关的测试工作,歼10C装备涡扇10B测试的画面曾多次出现在网络上。
整个测试过程又进行了近10年,直到2021年,当时使用涡扇10B发动机的歼10C服役,才标志着涡扇10B发动机全面成熟,完成了与歼10的配套,同年歼20“威龙”隐身战机搭载了优化版本的涡扇10C。不久后,配套涡扇10B的歼10CE还出口到了巴基斯坦,此后中国的主力战机全面换装国产涡扇10B/C发动机。从1986年立项与歼10同时期立项,到2021年歼10C战机全面换装,我国在涡扇10系列发动机的研制上花费了35年,从1997年歼10首飞算起到2021年,中国歼10系列战机使用AL31系列发动机长达24年。
假如没有AL31系列发动机的到来,中国国产战机的研制将变得困难重重,往影响小的来说,歼10战机要想继续研制只能降低门槛继续发展,往大的说可能会被迫终止,无论怎样都将直接影响中国航空工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。时至今日,AL31系列发动机依旧是中国主力战机的核心动力,包括早期的歼10A、歼10B、歼11、歼15等还在大批装备使用该发动机,要想全部退出历史舞台,只有等到这些战机全面退役了。
所以,AL31系列发动机的引进对中国空军来说意义深远,起码给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预留了20多年的时间。同时,它也是中国引进最成功的航空发动机。